為什麼大家習慣過受難「星期五」和復活節「星期日」?

咦?為什麼每年教會過復活節,不會像聖誕節固定在同個日期,但每年卻一定會是在星期天?而且,為什麼都要在星期五紀念耶穌的受難呢? 🤔 然後這樣到底怎麼會有三天三夜?

這些問題,對於大多從小到大在教會長大的人,或許因為習慣了,也不覺得需要去想「為什麼」,反正跟星期天聚會幾乎都是10點開始一樣….  但其實這些傳統是有「由來的」,並不是一開始就是這樣的。希望這篇的解釋對大家有幫助,也希望讀起來不會很無聊!😅

 

耶穌的最後一週

「棕櫚主日」(Palm Sunday)、「濯足節」 (Maundy Thursday)、「受難星期五」(Good Friday)、和「復活節星期日」(Easter Sunday),這些節日的基礎都是按照聖經紀錄耶穌釘十字架前、之間和之後發生的事,從正月10日一直到正月14日宰殺逾越節羔羊!(這部分也寫在逾越節景點Study,以後去以色列可以跟著走這些景點和事件唷!)

按照Michael Rood的研究,耶穌釘十字架那年的日曆,正月10日是週五晚上~週六傍晚(因為猶太人一天的開始都是從晚上),而被殺的正月14日則是週三,剛好呼應但以理書的「一七之半」(但9:27)!(因為猶太人一週的開始是星期日)。

圖片來源:畫說聖經

 

這樣也帶出耶穌在地裡三天三夜然後復活,因為「初熟節」固定是在除酵節期間「安息日的次日」(利未記23:10-11),耶穌是初熟的果子,當然也是大祭司,所以一定會是在那天復活獻給神。

那麼耶穌的復活,就會在安息日次日,也就是週六晚上。

(在以色列星期天是以色列一週的第一個工作日,我們所稱的週一,在希伯來文中就是第二日,我們的週二在希伯來文是第三日,以此類推,一直到我們的週六,在希伯來文中不是第七日,而是叫做「安息日」 (Shabbat) 。而因為神創造天地是先是夜才有日,所以要從晚上開始算,也就是100%肯定,耶穌過安息日,也會是我們現在的週五晚上到週六。)

圖片來源:畫說聖經

 

這個詳細的日期,跟大家的習慣不一樣,那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

個人觀點,耶穌來到世上,就是為了成就救恩,每年紀念耶穌完成的救贖工作,這我想是耶穌最在乎的,也才是最有意義的 🙂 。單純只是因為聽到了這樣的教導,覺得很有道理,分享出來,並不是要用來吵架。

所以,為什麼正月10日變成固定的棕櫚主日?為什麼教會要在週四紀念最後晚餐?為什麼苦路都是在星期五走?為什麼教會都在週日早上慶祝復活節?這些依據是怎麼來的?為什麼不會是棕櫚週六、濯足週二、受難週三、復活節週六等呢?

 

復活節應該在哪一天?

首先,聖經有紀念守聖餐(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但並沒有強調要紀念復活節,不過假設保羅或以弗所教會等初代教會信徒要紀念耶穌的復活,那按照猶太曆「逾越節+3天」就是紀念耶穌復活的日子,很簡單啊!

單純講日期,按照道理,耶穌在逾越節被殺,所以耶穌的復活,應該是在猶太人過逾越節後算三天,也就是正月18日。或是按照上面所提用初熟節的日子來算,就一定是受難星期三和復活星期六晚上/星期日。

然而,現在復活節的日期不是這樣定下來,而是固定在「春分後的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這其實也不是最近的事了,而是在離現在已經發生快要1700年,在西元325年的「尼西亞公約」,在初代教會之父優西比烏(Eusebius)(260-341AD)一封「一封皇帝寫給沒參加會議的人」的信中可看到原因:

「我們宣布:根據猶太人的計算來決定我們最神聖的日子,根本是不值得的!況且猶太人的手做過最可憎的事、他們的心靈都是被蒙蔽著的 ,我們現在拒絕他們的習俗,在未來我們的子孫便可以用更合理的方式慶祝復活節….」

尼西亞會議(Council of Nicea),圖片來自wikipedia

 

這樣定了曆法後,這也是為什麼復活節永遠會在星期日,也是為什麼有時候碰到閏年,教會先過復活節,然後才是逾越節(耶穌先復活再釘十字架)。(但東正教會在星期六過復活節!點這裡看復活節星期六😦) (也可以參考這篇「咦?為什麼復活節過後一個月,才是逾越節?」)

插話一下,我的背景是從小在浸信會長大,其實除了復活節星期日之外,其他三個節日都沒聽說過。後來唸了天主教的國中,和英國公會的高中後,才聽說過受難星期五(Good Friday)!棕櫚主日,則是去以色列玩才聽說(就是從橄欖山走下來那條路),而且紀念最後晚餐的濯足節是寫這篇文章時才想起來看過老師幫學生洗腳。網路上很多關於復活節相關的傳統,例如菲律賓信徒會背著十字架遊行、義大利人請神父祝福蛋、烏克蘭人一清早請祭司祝福蛋糕、天主教會與東正教會守的40天大齋(Great Lent)、藏復活節彩蛋等細節,其實不是我的強項,也不是這篇文章的重點。這篇只是在講「為什麼日期不一樣」。

菲律賓天主教徒真的會與主同釘十架,紀念耶穌的苦難,雖然釘子有消毒,下來後醫生馬上醫療傷口,但還是好可怕 (圖片來源:AP Photo/Iya Forbes)

 

為什麼是受難「星期五」和復活節「星期日」?

如果上網查為什麼是受難「星期五」,答案會說是因為耶穌在週五受難。但為什麼耶穌在週五受難?網路答案會說因為聖經這樣說。🤔

但如之前提的,猶太人計算一天是從晚上開始、計算一週是從星期天開始,以及聖經主要都是按照猶太曆在算。那到底為什麼是週五和週日?我們又怎麼會習慣週五受難,週日復活,然後這樣有三天三夜的說法?

(週五下午受難,週日早上復活,這樣只有40個小時吧?但天真可愛又不計較的我就想說… 聖經一定都是對的,既然是跟耶穌有關,那就不要計較?🤔)

其實,應該就是習慣了。

而且上網很難直接找到別的資訊,因為太多人習慣這樣的傳統。

但是,如果丟入關鍵字,就是剛才有提到的教會之父「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Eusebius)(260-341AD),那才會知道在起初發生了什麼事。在這裏提供一下中華福音神學院「古教會歷史」的檔案連結(點這裡,但有快700頁,但超棒的是有編者的註解),透過優西比屋留下來的《教會史》(Ecclesiastical History),可以知道當時信徒在討論哪些神學觀念(例如馬利亞有沒有犯罪?耶穌是完全人嗎?)、哪些書卷已經是大家心目中可接受的正典,哪些又太加油添醋、哪些是完全不ok等等。

優西比屋用希臘文寫的教會史

 

由於《教會史》是唯一西元五世紀前留下來的完整教會史文獻,所以即便當時的教義是錯誤的,對基督徒來說仍非常有參考價值。

而在這長長的文章裡,很驚人的是…..

其實….

初代信徒….. 有過逾越節!

他們是在正月14日這天,紀念主耶穌的死!

截圖自華神古教會歷史

 

而且連羅馬皇帝也都有想要過逾越節!(至少是想要啦)

截圖自華神古教會歷史

 

當時教會有兩個看法,東方小亞細亞教會認為要過逾越節,跟使徒一樣,一起記念主耶穌的受難與復活(這樣就是我文章一開始寫的啊!) 但是他們卻被稱為「守十四日派」(Quartodecimanism),差點因為這樣被開除教籍而造成教會分裂!西方羅馬教會卻認為要用自己計算的歷法,並在春分後的星期天過復活節。這個「復活節爭論記錄」在優西比屋的書裡,後來的結局就如之前提過的,以西方教會說的為準。

所以答案就是,並不是一開始就是這樣,而是西方羅馬教會這樣訂的。

但到底西方羅馬教會為什麼要選擇耶穌在星期天復活?為什麼是星期五受難?

根據維基百科,一直到1955年之前,拉丁文的受難星期五都是稱為 Feria sexta in Parasceve,意思是[安息日之前]的預備日

(一直到1955年改成「主受難和死亡的週五」,後來到1970年再改成現在的「主的受難週五」)

 

聖經有提到,耶穌斷氣後猶太人不想要安息日時屍首還掛在十字架上,所以要把耶穌和其他受刑人的腿打斷。聖經有寫:

「到了晚上,因為這是預備日,就是安息日的前一日」(可15:42)、「那日是預備日,安息日也快到了。」(路23:54)、「猶太人因這日是預備日,又因那安息日是個大日」(約19:31)

所以,因為安息日是週六,所以耶穌的受難日就會是在…. 週五!🧐 我認為就是這樣的邏輯!

但這就會是西方羅馬教會的希臘文化無法完全理解希伯來文化,而有的錯誤推理。

那天的「預備日」,是猶太人針對除酵節第一天要守聖會的預備,指的是這種節慶型的「大安息日」(high day、Festival Shabbat),而不是平常週五傍晚到週六傍晚的週安息日。

這個文化至今存在以色列社會,好比說碰到節慶時就同等在安息日一樣,不能在哭牆照相或滑手機(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看逾越節景點Study)。

「正月十四日,黃昏的時候,是耶和華的逾越節。這月十五日是向耶和華守的無酵節;你們要吃無酵餅七日。第一日當有聖會,什麼勞碌的工都不可做」(利23:5-7)

那為什麼是週日復活?我覺得1800年前小亞細亞教會的弟兄姊妹們也很想知道。🙄

之前有分享過,猶太曆每年的長度有沒有閏年,其實要看「大麥熟了沒」,因為大麥沒熟,就沒辦法有初熟的大麥過初熟節啊!但這些耶和華神立下要守的節期,時間本來就由他定。

剛吐穗的大麥 (截圖來自:郭尼西  Biblical Calendar Video – NehemiasWall.com)

 

但可是,羅馬教會卻不想用猶太曆,要用自己的曆,自己來訂什麼時候要向耶和華神守節,甚至守什麼節。

或許他們訂了星期日為主日時,或許就是加強星期日為主日的概念(純屬猜測),所以在那時候就選擇耶穌要在星期日復活,也就沒管週五釘十字架然後週日復活的話,是沒有三天三夜的。

我覺得,很多事情真的是習慣,也包含耶穌服事的長度。

據說西元二世紀前,初代教會的文獻都沒有提及耶穌的服事為3年半,聖經也沒有這樣寫。根據Michael Rood的說法,這其實就是從優西比屋對君士坦丁的報告開始,由他開始寫說三年半,這是他解釋但以理書的一七之半的方法。

我所找到優西比屋寫最接近「三年半」的說法,截圖自華神古教會歷史

 

總之,傳統沿用了1800年,大家也習慣了算不到三天三夜耶穌就復活了,或許要改變觀念不是那麼容易,也或許不是那麼難。重點是耶穌復活了,然後也盼望有一天能和每年守著逾越節的猶太人,分享主耶穌在這天被賣,成為逾越節羔羊的寶貴信息。

祂永遠才是我們的焦點。

 

p.s 如果有錯請多多指教

 

參考資料

復活節日期爭論華神古教會歷史末世先鋒畫說聖經

 

延伸閱讀

逾越節景點Study

Leave a Reply

2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