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文的:以馬內利 Emmanuel עמנואל

或許大部分人最熟悉的一個希伯來文單字,就是「以馬內利」吧!因為每年記念耶穌的出生時,總會念下面的經文:

「他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說: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以馬內利翻出來就是神與我們同在。)」(馬太福音 1:21-23)

 

以馬內利 עמנואל (emmanuel) ,這個詞可以拆為三個部分來看,第一個字是「代表同在的與」 עמ (em),第二個字是「我們」נו (nu),第三個字則是「神」 אל (el),直譯為「神與我們」(God with Us),因此中文聖經喻意「神與我們同在」

希伯來文עמנואל 以馬內利| Asimon品牌希伯來文項鍊(購買連結),以色列美角讀者專屬折扣代碼mega777

 

神的名是祂的屬性,包含不受時間限制也是神的屬性,祂是「自有永有的」、「首先的,是末後的」,是一位「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神」。

彌賽亞的名稱為「耶穌」,在希伯來文的意思是「拯救」,因為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在祂與人類分享祂的救贖計劃、在祂安置分別善惡樹、甚至在祂創造天地以前,這就是祂的名,因為對於神,時間是祂的受造物,彷彿是在「單曲循環」。

也就是說,在小小耶穌來到世上之前,這位創造主的名早就是「以馬內利」。祂不受時間限制,祂一直都是祂,就根本還沒有我們時,或許連天地都沒有、只有祂自己存在時,祂就已經把「我們」涵括在祂自己裡面,祂已經是「神與我們同在」

 

講到「以馬內利」時,或許想到的畫面會是一個包著布,臥在馬槽裡不哭也不鬧的小嬰孩耶穌。但再重新想想,其實這位神已把「以馬內利」的渴望,放在祂所設立的節期之中、放在為了完成救贖時以人子身份的登場、以及最後的結局,就是永遠與我們同住。

耶和華神指定在除酵節七七節住棚節,一年三次要朝見他,這是祂所立定的三個約會。住棚節稱為 sukkot,就是複數的棚子,因為特別紀念耶和華神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地的時候曾使他們住在棚裡。住棚節又稱為收藏節,因為這個節過完後雨季就會來臨。

很有趣的是神只有特別規定在住棚節時,要「在耶和華─你們的神面前歡樂七日」。為什麼只有這個節日是必須歡樂的?

摩西在地上造的帳幕,都是在預演天上事的形狀和影像,神都有目的。過歡樂的住棚節是在預演歡樂的「以馬內利」大結局,其實這就是彌賽亞再來時期待的與我們同在,做我們的神:

「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啟示錄 21:3)

 

在末後以色列家還是繼續要住在棚裡:「自從你出埃及地以來,我就是耶和華─你的神;我必使你再住帳棚,如在大會的日子一樣。」 (何西阿 12:9)

其實這個場景,在彌賽亞第一次來時,也已經巧妙的做過彩排。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1:14),人子耶穌來到世上「以馬內利」的時間點,按照計算會是在猶太曆七月十五的住棚節。撒迦利亞是在聖殿服事的祭司,屬於亞比雅班,班表在猶太曆四月。他結束服事回家後,以利沙伯才懷了施洗約翰。她懷了六個月的身孕時,馬利亞才懷了耶穌,那樣就算到十月、十一月。因此耶穌的出生會是在七月左右,也就是在秋天的住棚節

 

住棚節出生的耶穌代表道成肉身,春天的逾越節指向被殺的羔羊和救贖,五旬節指向聖靈澆灌、福音廣傳,而最後的住棚節指向神最後要永遠與我們在一起。起點是「以馬內利」,終點也是。

所以,在末後凡不上來守住棚節的列國人,耶和華必不降雨在他們的地上。神的心意很明確,就是要所有的「我們」「一同」來親近、事奉、敬拜這位「神」,然後祂會很享受這份期待已久的美好關係。

「此後,我要回來,重新修造大衛倒塌的帳幕,把那破壞的重新修造建立起來,叫餘剩的人,就是凡稱為我名下的外邦人,都尋求主。這話是從創世以來,顯明這事的主說的。」(使徒行傳 15:16-18)

 

以馬內利,不單只是一句祝福的話,而是從起初直到末後,創造主對於與受造物同在的強烈渴望,甚至是在創世已先,這份關係就是祂自己的一部分,是祂自己的名。

 

此文章也分享在鴿子眼福音文化事工【the Voice以色列專欄 – 以馬內利】

鴿子眼官網https://www.i-doveeyes.com  臉書粉專:http://facebook.com/doveeysfirstlove/

鴿子眼團隊製作的電子書連結 (也可直接點下圖閱讀鴿子眼精心製作的電子書)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