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比喻竟然與逾越節《哈加達》有關?

過逾越節時,猶太人會複習「哈加達」 (Hagaddah),就是逾越節的故事。聖經中是這樣寫的

日後,你的兒子問你說:耶和華─我們神吩咐你們的這些法度、律例、典章是什麼意思呢﹖你就告訴你的兒子說:我們在埃及作過法老的奴僕;耶和華用大能的手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在我們眼前,將重大可怕的神蹟奇事施行在埃及地和法老並他全家的身上,將我們從那裡領出來,要領我們進入他向我們列祖起誓應許之地,把這地賜給我們。(申6:20-23)

因為在聖經中兒子們一共問了4次關於逾越節的問題,於是關於哈加達就有了「四個兒子」的故事,這個故事中有四種兒子,代表了世界各地猶太人有四種態度:

  • 一個是有智慧的(wise),會在逾越節時配合習俗、在乎意義
  • 一個是邪惡的(wicked),根本不在乎這些傳統或價值觀
  • 一個是簡單的(simple),不懂但開放
  • 最後是不懂怎麼發問的 (the one who doesn’t know how to ask questions),他不知如何參與

 

以上是關於逾越節《哈加達》的背景介紹,我不知道要如何證明四個兒子的故事是在耶穌之前就有的說法,但是一個彌賽亞猶太拉比提出了用《哈加達》的角度來理解耶穌的比喻,我覺得挺有分享的價值!大家做個參考囉!

耶穌的比喻是這樣:

當那一天,耶穌從房子裡出來,坐在海邊。有許多人到他那裡聚集,他只得上船坐下,眾人都站在岸上。他用比喻對他們講許多道理,說: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飛鳥來吃盡了;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有落在荊棘裡的,荊棘長起來,把他擠住了;又有落在好土裡的,就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馬太福音 13:1-9)

 

跟《哈加達》一樣,耶穌用了四種土,為什麼是四種?因為在閃族文化中,並不是像羅馬希臘文化中只分兩種– 非好及壞,而是有四種情況,好的、壞的、和兩個在中間又好又壞的,就是白的、黑的和兩種灰的。根據彌賽亞猶太拉比的解釋,會用比喻通常是因為有些敏感議題不能講白,特別跟政治有關。這四種種子代表的其實是四種以色列人:

 

  • 又有落在好土裡的,就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 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飛鳥來吃盡了
  • 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
  • 有落在荊棘裡的,荊棘長起來,把他擠住了

 

用《哈加達》以及猶太文化來看耶穌的比喻時,主要會在如何看待「土淺石頭地」和「荊棘地」有與一般傳統基督教文化不同的看法。猶太人看這兩種地都是正面的,就像猶太人看單純的跟不知如何發問的兩個兒子都只是在過程中,而有智慧的兒子有義務要來幫助這兩種兒子成為有智慧的,這三種都是好的兒子。所以耶穌當時向猶太人講這個比喻時,對當時猶太人來說是很正面解讀的。

下面是耶穌如何解釋他所講的比喻

撒種之人所撒的就是道。那撒在路旁的,就是人聽了道,撒但立刻來,把撒在他心裡的道奪了去。那撒在石頭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立刻歡喜領受,但他心裡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及至為道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還有那撒在荊棘裡的,就是人聽了道,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和別樣的私慾進來,把道擠住了,就不能結實。那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聽道,又領受,並且結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我個人對這個教導的看法是正面的,雖然我不是100%的理解。 總之,起碼我知道我不是100%的時刻都能成為結實30-100倍的好土地,這樣說來,當我碰到瓶頸、或是在生命某個階段我是屬於「土淺石頭地」和「荊棘地」時,這不代表我就不好,而是我要從心思簡單和不懂如何發問的角色,成為一個有智慧的角色。

 

資料來源: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