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猶太墳墓 (2)- 第二聖殿時期的貴族安葬文化

在以色列,會發現一直看到「墳墓」,大衛墓、先知墓、耶穌的墳墓、拉撒路的墓、橄欖山密密麻麻的墳墓…. 在不同時期,猶太人也有不同的安葬習俗。第二聖殿時期的猶太墓,起初居然是從馬加比開始受到希臘文化影響,之後又因為希律王而受到羅馬文化影響,在當時二次葬禮和納骨箱的文化。有聽說過嗎?一起來看看吧!

 

大紀念碑的文化 Large Monument

還記得光明節的由來嗎?馬加比家族打跑了希臘人,但在葬禮文化上,哈斯摩尼王朝卻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在墓碑的地方也有了興建「大紀念碑」的文化!

在馬加比的西門之前,根據Andrea Berlin指出在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墳墓或腓尼基墳墓未曾出現過「紀念碑」、「金字塔」和「圓柱」等葬禮文化,是直到西元前一世紀到西元一世紀之間才開始流行在猶太貴族社會之中,來顯出他們的地位。

西門在他父親與他眾兄弟的墳墓上,用前後光滑的石頭修造了一座高大可見的紀念碑。 為他的父母和四個兄弟,他又豎立了七座金字塔,彼此相對。 為了這些金字塔,他設計了一個精緻的場景:在它們四圍豎立了大型的圓柱,柱上放了一套套的盔甲,作為永久的紀念;他又在一套套的盔甲旁刻了幾艘船,以致它們可以被所有航海的人看見。 這是他在莫頂建造的墳墓,存留至今。 (馬加比一書13:27-30)

 

第二聖殿時期的墳墓

在耶路撒冷的Rehavia就可以看到最古老的哈斯摩尼時期墳墓,叫做耶孫墓(Jason’s tomb)

墓地的構造是先有一個門廊,有多立克柱裝飾(Doric Column)和金字塔屋頂造型的石頭墓室有兩個房間,一個是墓室(burial chamber),另一個則是藏骸所(charnel room)

 

墓室裡是在石牆中挖出墓穴(loculus),在希伯來文是Kokhim。

當屍體在墓穴裡腐爛後,骨頭才會被搜集到藏骸所去。

墓穴到底長什麼樣?這種長條型的墓穴(loculi)算是常見的兩種之一,像是膠囊旅館床位….. 這張這是列王墓的墓穴。

 

所以第二聖殿時期的猶太家族墓穴結構圖,會長得像是有突觸的細胞那樣!

 

另一種是在牆壁裡離地面有些距離的凹室(Arcosolia),這張是之前介紹過的多門之家

 

在哪裡可以看到第二聖殿時期的貴族墳墓

直到第二聖殿被毀前,這都是耶路撒冷貴族的古老猶太墳墓的安葬文化。

(平民的安葬方式,因為沒有留下什麼考古的證據,所以不得而知)。

除了耶孫墓之外,可以在汲淪谷的 Bene Hezir、American Colony飯店旁的列王墓Tomb of the Kings(其實是 tomb of Queen Helena of Adiabene)、 Sanhedria tomb和斯科普斯山上 Nicanor’s Tomb看到第二聖殿時期的猶太墓。概念都一樣,只是墓室大小以及雕工的細緻度有所不同而已。

這是汲淪谷的 Bene Hezir,也是一個門廊

 

我是沒有走進去啦…. 以及兩個房間,可能一個是墓室(burial chamber),另一個則是藏骸所((charnel room)…吧

 

納骨文化

從希律王時期到聖殿被毀之間,流行起一種特殊的葬禮模式和「撿骨文化」,逝者居然會有「兩次」葬禮!這個時期墓穴屍體腐爛後剩下的骨頭,不會直接放到陪葬室去,而是在一年之後會放入「納骨箱」。這或許是受到當時羅馬人的「骨灰罈」(cineraria )文化影響。

如果有興趣的話,點這裡:耶穌時期獨特的「撿骨禮與納骨箱」 Ossilegium

 

參考資料

p.124-140 Ossuaries and the Burials of Jesus and Jame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