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 猶太人的敖德薩:現代以色列的誕生地

敖德薩(Odessa),烏克蘭第三大城,在19世紀末直到20世紀初期之間,人口曾經高達一半為猶太人,她曾是世界上繼紐約與華沙之後,第三個猶太人口最多的城市。因為政策,敖德薩的猶太人比其他猶太隔離屯墾帶的猶太人有更多自由,也因此敖德薩吸引了許多猶太人前來居住,使得敖德薩成為重要的錫安主義發源地。

 

敖德薩的猶太歷史 Jewish Odessa

1791年的沙皇俄國時期,葉卡捷琳二世(又譯:凱薩琳女皇 Catherine II) 在今日立陶宛、波蘭、克里米亞、烏克蘭劃了一個「猶太隔離屯墾帶」(Pale of Settlement) ,猶太人被限制居住在這區域內,不能擁有土地、不能上大學、也不可離開這區。

 

但是敖德薩是整個屯墾帶的一個例外。

敖德薩本來是黑海旁的一個小漁村,原來就有猶太人居住。看上這裡的不凍港可作為軍事港以及貿易港,葉卡捷琳二世要把敖德薩打造成國際自由貿易城市。那要拿猶太人怎麼辦?葉卡捷琳二世其實並不喜歡猶太人,但她並不笨,她知道她需要猶太人以及他們的生意腦袋,因此她開放這裡的猶太人可以上大學、也少了很多職業限制。

 

學術界的影響力

於是在敖德薩猶太人蓬勃發展,地靈人傑的敖德薩孕育出許多重要的現代猶太學者,例如偉大的希伯來詩人Mendele Mocher SforimShaul Tchernichovsky、以及以色列國家詩人 Hayim Nahman Bialik (文學獎 Bialik Prize就是以他命名)等。

沙皇時期的猶太人只有在敖德薩可以當醫生(但不能收費)。這是第一個擁有自己診所的猶太醫生,因為某個有錢人的孩子被魚刺卡到,太感謝這個醫生救活了孩子,所以這個家族捐錢蓋急診室給這位猶太醫生看病。

 

 

這幾張照片是敖德薩的一個家族,他們的故事是這樣,先是祖母從波蘭搬來敖德薩,當時的規定是沒有親人依靠的話就需要向公爵註冊。那天她去公爵家,但公爵是穿著浴袍去會見她。據說她唸了公爵一番,然後公爵真的回房間換了衣服,然後她才說她是來註冊的,而公爵也真的給她註冊的文件。解說員說,從她的臉就可以看出她堅忍又有原則的個性。(左上是那位祖母)

 

許多猶太人擠到敖德薩來,在1860年蓋了沙皇時期地區最大的會堂 Brodsky Synagogue Odessa

 

 

This slideshow requires JavaScript.

 

 

還有同時期開的 Еврейская община одесса – Тиква (Tikva),因為外表不太像會堂,所以並沒有被摧毀

 

 

政治界的影響力

敖德薩的自由,除了讓猶太人在學術界有所成就,也讓他們擁有財富。因此敖德薩猶太人比其他俄國猶太人更早也更有條件投入錫安主義。猶太復國主義者澤維·賈鮑京斯基(Vladimir Jabotinsky)就是敖德薩的猶太人,還有當特拉維夫在1921年成為城市時的第一個選出來的市長梅厄·迪岑哥夫 (Meir Dizengoff)年輕時就曾住過敖德薩。展區介紹一位有錢人,他從1900年開始捐了20年的錢給猶太建國基金會(Jewish National Fund),好讓猶太人能向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買地。

當時全世界都在流行給JNF (Jewish National Fund)的藍色捐款盒

 

許多人就是從敖德薩的自由海港前往當年在巴勒斯坦買的地。他們在那裡成立了奇布茲,成了創立以色列的先驅。

 

對於以色列的建國,敖德薩猶太人功不可沒。

 

種族屠殺事件

敖德薩畢竟是個民族多元的國際城市,這裏的居民較沒有像其他俄國帝國的居民那樣反猶,但在歷史上還是發生過幾次屠殺事件(pogrom),1905年第一次發生的屠殺事件其實就是發生於敖德薩。

 

也就是說在俄國帝國時期,雖然各種種族的人都是俄國人,但對於別人,就算是挺俄的猶太人依舊是猶太人。美國歌手巴布·狄倫(Bob Dylan)的祖父就是在1905年的反猶屠殺事件後,離開家鄉到美國築夢的敖德薩猶太人。

 

屠殺事件讓德薩猶太人明白他們不能坐以待斃,於是集資雇用了600名民軍來保護猶太居民,費用是猶太社區(Jewish Association)支付,在這之後就再也沒有屠殺事件。

 

是自由還是不自由?

1917年發生了俄國二月革命,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被推翻,結束了從葉卡捷琳二世開始的沙皇時期。當時尼古拉二世想把王位傳給他弟弟米哈伊爾·亞歷山德羅維奇

 

但他弟弟也發表聲明,除非人民願意他當他們的統治者,不然他不會接受這個職位。

 

沙皇政權結束後,敖德薩的猶太人成立了猶太政黨,接下來這幾年猶太人甚至有過投票權。1917年11月,猶太人聚集在敖德薩的英國使館(British council in Odessa)前慶祝貝爾福宣言的宣布,英國支持猶太人有在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家園。沙皇政權被推翻了,但英國又表態支持猶太建國,該是留下還是去巴勒斯坦?

敖德薩的猶太人這個時間點的決定影響接下來的三個世代。

 

1920年蘇聯成立,自由港關閉,蘇聯政權底下的敖德薩猶太人不再有自由。

1917年烏克蘭人只是不知道要拿象徵沙皇政權的葉卡捷琳二世的雕像怎麼辦,所以先拿布遮著。

到了1920年蘇聯時期,摧毀了這個雕像,放了馬克思的雕像。這一等,要等到70年後鐵幕政權的倒下,猶太人才有再次離開的機會。這一等,等到老一輩的人都忘了自己的錫安夢,只覺得蘇聯給的社會福利要比自由可靠。

 

到底是留在敖德薩還是去巴勒斯坦比較好? 

那個為錫安主義捐了很多錢去買地的有錢人,在沙皇時期都沒有去巴勒斯坦。根據猶太博物館的導覽員,當時有為錫安主義瘋狂的人,也有不支持錫安主義的人,他們說那裡能夠有什麼未來誰會知道?那裡就是一片什麼都沒有的荒野啊!搭船能不能平安到達都不知道,所以大家說:「像你能賺錢的人不多,你還是賺錢讓猶太人可以去買地吧!」

等到蘇聯時期禁止出國後,他自己是等到1928年才從德國繞去巴勒斯坦看看。

所以,如果時間可以重來,回到1920年以前,到底是留在敖德薩還是去巴勒斯坦比較好? 敖德薩猶太人到今天都還在討論這個問題。留下的人,80年後的今天什麼都沒有,而離開的人雖然大多死了,但打造出了以色列。

我的解說員是個跟我年紀差不多的單身猶太女性,她說很多人一生都沒有經歷過戰爭,但她的人生已經經歷了三場革命(1991某革命、 2004 橘色革命、 2014 克里米亞),每次革命之後經濟都會發生問題。她說,她7年前就已經獲取回歸以色列的資格,但是今年真是時候離開敖德薩了!因為在敖德薩沒有好的機會。在以色列生活雖然會辛苦,但是一個人只為一份工作辛苦,可是她在烏克蘭要找三份工作,然後才能稍微有點錢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必須做的事。

蘇聯政權瓦解後,烏克蘭已經有20萬猶太人回歸到以色列,而且幾乎沒有回來的。我想這數字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若沒有以色列,這些猶太人沒有未來。我為她能夠在以色列找到未來感到慶幸。

烏克蘭基輔出生、美國長大的Golda Meir成了以色列第一位女總理,她曾說過:

「我們以色列有個秘密武器,就是跟阿拉伯人不一樣,我們無處可去」。

 

參觀完導覽後,我跟解說員要了一些周遭跟猶太人有關的建築地址,這間是當年敖德薩猶太人為錫安主義募款的場所(Nechypurenka Ln, 12),門口用希伯來文與俄羅斯文寫著「現代以色列的誕生地 」。

 

相信一百年前,這地方一定是絡繹不絕的熱鬧。誰會想到在1941年經歷大屠殺之後,如今敖德薩只剩下5000名猶太人呢?

 

(首圖為建於1810年的敖德薩歌劇院,我相信當時的觀眾一半是猶太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