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推薦】 以巴和平不可能?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共同演出,只在《交響狂人》(Crescendo)

以巴衝突,看似無解的問題,卻因為音樂的契機,而有了交流的平台。

靈感取自於1999年成立的「西東合集管弦樂團」(West-Eastern Divan Orchestra),這齣《交響狂人》(Crescendo)講述一個德國納粹後代的樂壇保時捷大師指揮家,如何引導和帶領兩方帶著仇恨和衝突的年輕音樂家,能學習彼此聆聽,並看見當拿掉標籤之後,眼前活生生的彼此,最終都是值得被尊重的「人」

此片勇奪柏林布蘭登堡猶太影展最佳德國電影大獎、美國聖地牙哥猶太影展觀眾票選獎、和路德維希港德國影展 觀眾票選獎!

 

劇情介紹

知名的德國指揮家愛德華,接受一項極為艱鉅的任務,要組一個橫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青年交響樂團。

但原來這些來自以、阿的音樂家們,在不斷面對戰爭及恐怖攻擊的陰影下,自出生就互為敵手,根本很難共同完成一場交響樂演出…。他們很快自動分成兩個派系,並以各自的小提琴手為首。

首先是來自巴勒斯坦的蕾拉,雖然母親從小教她上街抗爭以色列,但她從不為所動,始終在佈滿催淚瓦斯的動亂中努力習琴。另一方的以色列提琴手朗恩,自幼練就紮實的古典音樂底子,甚至組成了樂隊。蕾拉每天前往特拉維夫場地練琴,得辛苦通過以色列軍隊駐守的檢查哨,甚至經常遭受羞辱。朗恩則直接將他的樂隊成員帶進樂團參加徵選,意圖影響團員比例,雙方衝突一觸即發…。

為能順利完成這場交響樂演出,愛德華決定傾他全部教學資源與溝通技巧,克服雙方的文化差異與國仇家恨。

他真能成功讓大家放下仇恨、恐懼和偏執,彼此信任、團結起來,進而展開為期一個月的演練並順利登台嗎?

(文字&圖片/海鵬電影)

 

來看預告片!實在是太精彩了!

 

靈感取自真實事件

此劇靈感取自現任柏林歌劇院總監丹尼爾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曾轟動一時的和平創舉:1999年,丹尼爾巴倫波因成立「西東合集管弦樂團」,將以色列與阿拉伯的年輕音樂家們,並在他與華裔音樂家馬友友指導下,以1:1比例聚在一起演奏,祈能靡平以、阿之間劍拔弩張的氣氛而舉世嘩然。

*「西東合集管弦樂團」(West-Eastern Divan Orchestra)是一支青年管弦樂團,由猶太裔指揮家丹尼爾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和已故巴勒斯坦裔學者愛德華薩伊德(Edward Said)於1999年所創立,藉德國詩人歌德作品「西東詩集」命名而成。該樂團長駐於西班牙塞維亞(Sevilla),樂手分別來自埃及、伊朗、以色列、約旦、黎巴嫩、巴勒斯坦、敘利亞和以西語為主等中東地區。在巴倫波因與馬友友指導下,該樂團使以、阿雙方青年音樂家跨越藩籬、相互切磋,並定期同赴世界各地演出,曾為2012年奧運開幕式演奏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合唱》,蔚為和平佳話。

(文字/海鵬電影)

 

【導演介紹】

這部直探敏感火藥庫的音樂勵志片《交響狂人》,是德籍猶太裔導演托爾扎哈維(Dror Zahavi)的最新作品。

托爾扎哈維(Dror Zahavi)成長於以色列特拉維夫貧困地區,1982年遠赴德國鑽研導演,並在柏林牆倒塌後,決定長居柏林。2008年,他以探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衝突的首部電影《致我父親》(For My Father)獲得全球關注,並於國際影展頻頻獲獎,從此作品亦多以探討以、阿題材居多。

(文字&圖片/海鵬電影)

 

【演員介紹】

指揮- 彼得西摩尼謝克(Peter Simonischek)

1964年生於奧地利格拉茲(Graz),自1999年來即為維也納城堡劇院成員,並自2002年起連續八年在薩爾茨堡戲劇節(Salzburg Festival)挑梁演出霍夫曼斯塔(Hugo Hofmannstahl)經典名作《每個人》(Jedermann),舞台成就備受讚譽。2016年,他因演出坎城競賽片《顛父人生》(Toni Erdmann)爆紅,一舉榮登歐洲電影獎影帝。

(文字&圖片/海鵬電影)

 

巴勒斯坦提琴手蕾拉-莎賓娜艾瑪莉(Sabrina Amali)

1992年出生於瑞士第三大城巴塞爾,目前入籍摩洛哥,不僅精通英、法、德及阿拉伯等四國語言,更精熟芭蕾舞、拳擊、擊劍、足球、跆拳道、高山滑雪等各式體育項目,是十分具有活力的演員,《交響狂人》堪稱艾瑪莉的電影處女作。

(文字&圖片/海鵬電影)

 

以色列提琴手朗恩- 丹尼爾丹斯科(Daniel Danskov)

1990年生於莫斯科,父親是俄羅斯人,母親則來自烏克蘭。丹斯科夫出生不久後,便與家人即遷居柏林。2002年父母分居,他隨母親赴以色列,從此在特拉維夫長大。多元的成長背景,使他自幼即精熟俄、英、德和希伯來等語文。丹尼爾丹斯科夫18歲時回到德國柏林,志向也從最初的醫學、生物學和媒體管理,確定轉向表演藝術,並獲頒倫敦藝術教育學院學士學位。

(文字&圖片/海鵬電影)

 

我的評價

以巴衝突不是很容易解釋的問題,電影卻在兩個小時之內,用感性的方法讓我們感受到雙方的立場。

兩個主角,代表了以巴衝突中兩個主要立場,也是既有的刻板印象。

巴勒斯坦的蕾拉從小沒有資源,讓她變得憤世忌俗的是她母親在乎民族,更多過於重視她拉小提琴的夢想。而蕾拉的個性是好勝的,因此想要更早通關,取得樂團資格。

以色列的朗恩,在角色刻畫上是一個非常自大的猶太人,有技巧、會講德文、受歡迎,但是不懂得尊重人。

如果這是大家的刻板印象,其實電影再進一步,在細節中呈現出以巴衝突中其他角色,好比說蕾拉父親對她的疼愛,細膩的提醒她通關時要多喝水。豎琴手Omar的爸爸,很認真的就是想讓有天份的兒子學音樂,喜歡上Omar的法國號女孩等,這些「平凡人」的互動和感受,不僅存在以巴衝突中,甚至佔的才是多數,只是他們多半是安靜的,讓人沒發現他們的聲音。

讓我印象深的是有一幕,是兩方的樂手在排練時第一次被教導要去「聆聽」彼此的聲音。指揮引導他們放下自己根深蒂固的想法,去信任對方不是敵人,而這個過程有個環節,是他們被「規定」站在一條線之後,彼此對罵。

這群學音樂的人,歇斯底里的對罵後,世界並沒有變得更美好。

女主角蕾拉說她祖父的故事,因為猶太人,他被逼離開了家鄉,Lod的家被猶太人佔領,祖父到現在都還保留著那把鑰匙,卻回不去那個家。

另一個猶太人說,600萬猶太人被殺,他的祖母活下來,到了以色列後,阿拉伯領袖揚言要消滅猶太人,並且要阿拉伯人趕快離開。然後戰爭真的發生了,雖然他的祖母活了下來,但一起活過大屠殺的祖母的妹妹,卻死在戰爭中。

雙方都有傷痕,都有自己的立場。

但在電影中的指揮,他是帶著納粹之子的標籤長大,對他來說根本不能相信「猶太人和德國人能有和平」,可是德國和以色列的關係居然才不到80年,就已經有和平。所以和平不是口號,改變是從我們、是從現在做的決定開始!

(而反過來說,劇中的指揮仍被攻擊,也就是在暗示再怎麼樣的和平,都不可能100%討好所有人。)

我覺得這就是很棒的啟發,指揮說,第一步就是要去承認(acknowledge)另一方,尊重每個「人」。

後來的劇情是,有一對以巴戀人作為鮮明的對照,兩方都超越了自己族群的界線,儘管蕾拉一直警告男方不要陷下去,但這對小情侶後來決定私奔。在過程中,男方因為自身的經驗和恐懼,使他意外死亡。但這件事情被媒體報導出來,依舊是貼上了巴勒斯坦標籤,甚至連到恐攻 (其實是真是假,也不知道)。然後蕾拉依舊崩潰了,拿出石頭攻擊猶太人。

雖然整體的劇情是虛構的,但還是非常有共鳴,這就是理想與現實中的拉扯,「和平」的概念很美,但現實中的困難不會沒有,而且常常善意會被扭曲。

令人感動的是最後一幕,雖然形式上的音樂會因此泡湯,但是在候機室時,猶太人朗恩主動伸出修復關係的友誼之手,雙方一起演出了拉威爾《波麗露》(戰火浮生錄),也根本沒有媒體、沒有觀眾,但這時的共同演奏,是真的站在渴望和平的基礎上,不再是一場作秀。

據說,這部電影的定位在音樂,劇中演員自己演奏了韋瓦第《四季》、德弗札克《新世界》等音樂,我也覺得很好聽,不過我覺得此片特別的意義,在於傳遞了修復傷口和建立和平的共識!有很多反思!這是很傑出的作品,值得去看!

 

在哪裡可以看?

很快,在9/30就在各大戲院上映囉!

北市/真善美戲院、光點華山電影館、台北國賓長春廣場、誠品電影院、喜樂時代南港店

新北/喜樂時代永和店

桃園/統領威秀影城、新光影城

中壢/SBC星橋國際影城、威尼斯影城

台中/新光影城

台南/真善美戲院

高雄/MLD Cinema

 

P.s 來參加「女生1+1+1,獨旅以色列不可思議」台北講座,可現場抽9/28(一)電影票!

http://accupass.com/go/girls_in_isreal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