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到以色列,會發現聖殿山跟想像的很不一樣。這裡只有清真寺,並沒有聖殿,除此之外這裡的警察給人很大的壓力。
在上山之前,要經過安檢,基督教、猶太教禱告的東西或聖經都不能帶,不能在這裡禱告,衣著要求非常嚴格,而且這些警察的眼神是非常認真的在抓有些犯規的人,然後刻意用不客氣和不屑的口吻表明不歡迎某些訪客。
警察為什麼要這麼兇?
舉例來說,我只是站在磐石清真寺旁邊,然後就有個人叫我離開。
我就跟他說11點才關,他說:「我跟你說這裡關門了」
我跟他說完:「Not yet! (還沒!)」以後就不理他,但心情已經被弄糟了,畢竟被人看不順眼,就是會覺得很莫名其妙。後來又有西方人正要上來看磐石清真寺,警察也跟他們說關閉了,要他們離開。
但其實,這裡真的很複雜,很不友善,甚至很莫名其妙。
最近就有一個基督徒導遊,因為用了英文「聖殿山」這個詞,直接整團被趕走。
可以看見下面的影片中導遊被打斷,然後維安人員很不客氣的跟導遊說:「不要講屁話」、「要尊重這個地方」、「這是阿克薩清真寺」、「這是我們統治的地方」、「出去」、「你要尊重這個地方,你們只是訪客」、「你們能在這裡要謝謝我們」:
聖殿山上警察為什麼不歡迎訪客?為什麼不可以講聖殿山?
簡單來說,當然除了這是三大宗教的聖地,但聖殿山園區的管理上確實複雜。
歷史背景如下,1948年以色列建國時,約旦拿了東耶路撒冷和西岸地區的領土,包含磐石清真寺在內的所有耶路撒冷伊斯蘭宗教基金權威(Jerusalem Awaqf,簡稱waqf)的財產,都由約旦王國接管。
Waqf這個組織從鄂圖曼時期就存在,管理的範圍包含了磐石清真寺園區、伊斯蘭學校、孤兒院、醫院等。只要是捐贈給伊斯蘭的土地或產業,不能被拿回的都稱做伊斯蘭宗教基金權威(Waqf),原來的意思是「停」。
但1967年發生了六日戰爭,這場戰爭以色列打贏了約旦,東耶路撒冷和所有伊斯蘭宗教基金財產都歸給以色列,但以色列政府只拿回了哭牆,當時的國防部長Moshe Dayan覺得要繼續讓原來這個Waqf來管理聖殿山,刻意「保持現狀」以避免有更多來自阿拉伯世界的不滿。這個「默認」的協議,在1994年以色列和約旦簽訂了和平條約時,才第一次寫下來。
第9條規定:「以色列尊重約旦哈希姆王國在耶路撒冷穆斯林聖地中的特殊角色。 進行永久狀況的談判時,以色列將高度重視約旦在這些聖地中的歷史角色。」
Article 9 of the treaty states: “Israel respects the present special role of the Hashemite Kingdom of Jordan in Muslim Holy shrines in Jerusalem. When negotiations on the permanent status will take place, Israel will give high priority to the Jordanian historic role in these shrines.”
簡單來說,磐石清真寺園區的「管理權」仍然是在約旦國王的手中,就是透過Waqf這個當地的古老組織,去做管理。
這大概是為什麼,影片中那位Waqf的維安人員,可以很大聲的跟對非伊斯蘭教徒說:「這裡是我們統治的地方」。因為他的老闆就是約旦國王,磐石清真寺上面的黃金都是約旦國王出錢的。
這也是為什麼明明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土地,但現在約旦的鈔票上仍會印著磐石清真寺。並且其實阿拉伯人並不會用聖經中耶路撒冷的名字來稱呼耶路撒冷,而是稱耶路撒冷為Al-quds (القدس) ,不是所有阿拉伯人都會承認阿克薩清真寺下面有猶太人的聖殿,對於阿拉伯人來說,這個城市是伊斯蘭教的聖地。
那以色列的角色是什麼?在磐石清真寺園區,以色列負責維護治安(security),這些山上的警察屬於以色列的邊境警察(Border Police, “Magav”),專門在複雜的地區維護治安,也是比較多招募以色列少數族群的單位,例如德魯茲人。
50年後,為了大多時候耶路撒冷可以有和平,以色列的法律依舊是這樣的「保持現狀」,只是在磐石清真寺更加的敏感。那為什麼這些以色列警察要對上聖殿山的猶太人的態度不好、或是對遊客態度不好?
這點我真的不懂。
或許某種程度,以衝突衝突的次數頻繁度來說,這裡的無法和顏悅色。
或許相較於心靈的滿足,或是能不能稱這地方為聖殿山、在這裡禱告等等,不要起衝突更加重要。
但這樣的政治,讓許多渴望靠近至聖所禱告的猶太人,依舊是無法完成的遺憾。
以色列國內的政治比我們想像中的複雜,所以更要好好的為耶路撒冷求平安。
參考資料:
https://www.timesofisrael.com/amid-temple-mount-tumult-the-who-what-and-why-of-its-waqf-ruler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