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猶太文化】米實拿跟塔木德有什麼不一樣?

妥拉(torah)、先知書(nevi’im)、和書信 (Ketuvim),取最前面的字母所以稱為Tanach,或稱為希伯來聖經。除了排序和書名有點差異,跟基督徒手中的「舊約」聖經內容是一樣的。   內容目錄 收起來 1 口傳律法.米實拿 Mishnah 2 米實拿加上Gemara = 塔木德 (Talmud) 3 複習:妥拉 vs 米實拿 vs 塔木德 4 猶太生活準則 Halacha 口傳律法.米實拿 Mishnah 傳統上相信,摩西寫了上帝要他寫的妥拉(written torah),但在生活中,他還有跟約書亞在口頭上做過補充說明、教導和教訓。這些細節包含了妥拉沒有寫的細節,例如「戴在額上為經文」到底是什麼意思?或割禮要怎麼割?如何做「你要聽」的shema禱告?然後一直用口傳的方式,一代傳給下一代,稱為口傳律法(oral torah)。 因為西元前586年南國猶大亡國,第一聖殿被毀,這些律法的細節變得更加重要。在多元而複雜的巴比倫帝國環境之下,從猶大地被擄的人在檢討中成為比過去更加封閉的族群,因此才會被稱為猶太人,其中又有一群人更加分別為聖,選擇遵守更多更嚴苛的教條來追求聖潔,即法利賽的教派。這些拉比之間的討論也成為米實拿的內容,包含對安息日不可「工作」的 39件事定義,或包含6種不同等級能達到禮儀上潔淨的水等,或包含洗手的方式。不過對於細節的解釋,在口傳聖經沒有被寫下之前,主要兩個學派Hillel和Shammai之間就有差異。 雖然說是因為有像拉比這樣的角色在教導聖經,所以猶太人才能離開了以色列土地、過了多少世代後還能繼續在會堂中一起學習聖經,不過這些增加出來的「拉比法規」,份量卻也超越了聖經原來有的誡命。這其實就是耶穌在馬可福音七章和其他地方所說的古人的遺傳(takanot),「原來法利賽人和猶太人都拘守古人的遺傳,若不仔細洗手就不吃飯;從市上來,若不洗浴也不吃飯;還有好些別的規矩,他們歷代拘守,就是洗杯、罐、銅器等物。)」「你們誠然是廢棄神的誡命,要守自己的遺傳。」、「他們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口傳律法原來只是口傳,而且禁止被寫下來,以免和原來的妥拉混淆。 可是第二聖殿居然也被毀了,甚至巴勒斯坦的居民被禁止入耶路撒冷城,猶太人受到更多迫害,因為怕失傳和律法被遺忘,西元2世紀拉比 「猶大王子」(Judah Hanasi) (135-220AD)在拿撒勒附近的泄否里斯/基波立 (Tsiporri/Sepphoris)編撰口傳律法成米實拿(Mishnah),意思是「重複」。這位重要人物被安葬在「多門之家」(Beit She’arim)。   米實拿加上Gemara = 塔木德 (Talmud) 除了米實拿,同時有延伸版的 Gemara,這套書用來解釋米實拿,分成63冊。Gemara這是三世紀開始猶太拉比對猶太法律的解釋與討論。米實拿和Gemara一起稱為塔木德(Talmud)。當時猶太人以分散,西元350年左右在耶路撒冷成冊的塔木德稱為耶路撒冷塔木德(Jerusalem Talmud),在西元500年左右在巴比倫成冊的塔木德稱為巴比倫塔木德(Babylonian/Bavli Talmud),兩者內容有差異,以後者較為廣泛使用。   最後,因為塔木德實在太多了,所以後來又有拉比出了精簡版的塔木德,一個是西元1180年由邁蒙尼德 (Maimonides 或常見的 Rambam)所寫的 Mishneh Torah,以及在西元1563年由Joseph Caro寫的Shulcahn Aruch。 … Continue reading 【探索猶太文化】米實拿跟塔木德有什麼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