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 維也納猶太博物館 Jewish Museum Vienna (景點介紹、猶太文物、旅遊攻略) (下集)

(承接上集,[奧地利] 維也納猶太博物館 Jewish Museum Vienna (景點介紹、猶太文物、旅遊攻略) (上集))

參觀過博物館一樓後一定會有個印象,就是今在維也納猶太人大多不是大屠殺之前就住在維也納的那批人或他們的後代,所以雖然同被稱為維也納猶太人,但在歷史背景上卻是不同的,從現在起要看的就是大屠殺之前的維也納猶太人。

 

二樓展區:「來跟猶太人買東西」

二樓的展區倒敘中世紀開始到1945年之前維也納猶太人的生活,「來跟猶太人買東西」(Buy from Jews!)是此常態展的主題。

 

1945年前因為百貨公司的出現,帶動了城市的現代化以及許多商業活動,維也納居民也許忘了,這些商店在大屠殺之前是猶太人開的。

 

1877年Zwieback和他家人在維也納開時裝店,這件衣服是他們家的傳家寶,婦女們輪流在婚禮時穿。博物館內還有許多成功猶太創業成功賣時裝 的故事,有很多小故事。

 

19世紀末,除了哈布斯王朝指定的供應商做衣服給貴族穿之外,其他布料商找到商機,在百貨公司開店、賣時裝給普通顧客,但事業的成功反而變成反猶的燃料。

這是Morit Neumann在1895年開的百貨公司,賣都市人的時裝,這套裝即使以現代眼光看起來還是可以放在專櫃賣。這家店在1945年二戰時被摧毀。

 

維也納不像巴黎、倫敦、紐約等有超過百年的百貨公司(除了Gerngross以外),因為1938年德奧合併後,由猶太人努力做起的百貨公司文化(促銷活動、廣告、穩定上下班環境、公司文化)被摧毀。猶太人能逃的就逃走,不能逃的就被送到集中營。

 

特別展區:貓王

博物館有一小區貓王展覽,因為他的秘書Trude Forsher就是1920年在維也納出生的猶太人,1938年因為納粹而逃離奧地利,從倫敦逃到美國,最後到好萊屋,透過親戚等關係成為貓王的秘書,對於一個從南方來的新教徒,貓王在當時有猶太朋友並不是件理所當然的事。

 

三樓展區:過去歷史

三樓的展區倒敘從奧地利猶太人的起源直到中世紀時的歷史

簡單來說,維也納猶太人的這段歷史可分為三小段,因為只有少部分時間猶太人被容許住在維也納:

  • 一次是12世紀中直到1420年被趕走,當時猶太人都被殘忍的燒死。(請參考這篇「維也納猶太廣場博物館 Judenplatz Museum 」)
  • 一次是1670年又被趕走,當時猶太人才出資幫忙打了30年的戰爭,
  • 最後一次是從1852年開始壯大,因為法律開始有改變,直到大屠殺之前都是黃金期。

 

連結這三個重要的時間點,猶太人之所以還存在於維也納就是因為有猶太社群中的有錢人,靠著他們交稅、贈與、和官說,才留下來。

 

像是Samson Wertheimer(1658-1724)就是這樣一位慈善家、還是位拉比。

 

這是Miriam Sinzheim刺繡的妥拉簾子,她孫子Samuel Oppenheim(1630-1703)也是有錢的慈善家。

 

1782年約瑟夫二世頒布忍受條例(Edict of Tolerance),這是當時的紀念硬幣,以及可被忍受的猶太名單。猶太人終於不用付高額的忍受稅,也不用戴黃色的標誌了,而且還可以住到維也納啦。

 

Eskeles就是當時在這個時機點成為銀行家,並成立奧地利國家銀行的猶太人。博物館樓下的咖啡店(兼餐廳)就是以他命名的吧!(文末有菜單) 也有做鐵路的猶太人。猶太人越來越有身份,1826年,靠有錢的維也納猶太人Michael Lazar Biedermann,猶太人有了自己的會堂 City Temple,從哥本哈根請了Isaak Noah Mannheimer做拉比 (當時只能稱「宗教老師」)和從Hohenems請Salomon Sulzer成為cantor,據說他的音樂連非猶太教徒都喜歡。

 

1847年,其他地方的猶太人(沒有在忍受名單上的)如果想要住在維也納,就會用「二十銀」的策略,先從大門出去後,再從另一個門回來,偷偷用二十銀賄賂警察。Sigmund Mayer就是當時從布拉提斯拉瓦來的猶太人,後來成為維也納的政客。其他方法是假裝受洗成為基督徒,私底下仍保留猶太傳統,但至少混到住在維也納的權利。

 

1848年的革命更加深了維也納猶太人的自我意識,更加想追求平等(但也讓德國人民族主義者更加反猶)。當年3月17日是15個社會革命份子的葬禮,當中含了兩個維也納猶太人Karl Heinrich Spitzer和Bernhard Herschmann。

這場葬禮中很難得天主教神職人員和猶太拉比都出席了,甚至拉比Mannheimer還在輓歌中很勇敢的說:「希望社會能夠像給死去的猶太人一樣,給現在活在奧地利的猶太人與一般市民相同的權益。」算是滿大尺度的要求。

 

1858年又蓋了Leopoldstadl Temple猶太會堂,這會堂可以坐2240人、站1500人。右邊那個金光閃閃的是捐款者的名單,目的也是讓新猶太移民能被激勵有一天也賺大錢,下方是住棚節使用的杯子。

 

到了1867年,猶太人還真的得到夢寐以求的平等權利!因此更多猶太人搬到維也納,1880年人口多了超過原本60%,當時維也納有約72,000猶太人,約是奧匈帝國的10%人口。

維也納同時有改革派、也有從斯洛伐克和Galicia的正統派猶太人,為了合一,改革派拉比Adold Jellinek和正統派拉比Salomon Spitzer彼此有了妥協,就是改革派放棄使用樂器、但在正統派念過氣的禱告詞時,改革派可以不必唸出聲。

 

1910年,維也納人口衝到210萬人,比今天的人口還多。 但1900年的維也納已經是個反猶的城市,維也納猶太人也已從1848年革命的夢幻清醒,他們知道他們要追求的是猶太人的國家,因為只有在那裡猶太人才能安全的生活。

 

一戰爆發時,有30萬猶太人參加奧地利帝國軍隊,甚至因為有2.5萬猶太人當上軍官,他們以為猶太人真的被社會平等對待了。但一戰結束後,隨著哈布斯王朝的結束,猶太人喪失原先帝國給予的保護,甚至新的共和國比原先統治者更加反猶,於是維也納猶太人更多轉向錫安主義,也更嚮往能有猶太人自己的國土,這是1935年從特拉維夫來的紀念品,上面是當時蓋的包豪斯建築。

 

這是我發現最誇張的東西,印著赫茲爾的袖扣!他死的時候,維也納猶太人說他是猶太人的王,看來錫安之父的地位真的超高。

 

接著維也納進入到了大屠殺時期,維也納猶太人中12萬人逃走、6.5萬人被殺死在集中營。博物館裡的告示說,「作為一個處於中歐地區的猶太博物館,肯定必須提到大屠殺。但除了這裡以外,維也納沒有任何一個博物館的常態展中有關於奧地利殲滅猶太人歷史… 一個猶太博物館的存在,奧地利社會不能就認為自己沒有責任教育奧地利人這段歷史。」這是以色列藝術家依照1896年這間博物館原來有的「安息日房間」展覽留下的照片所做出的創作。

 

這個手稿是德國S.S統計自己如何在1938-1941年有效率的遣送猶太人。寫得非常工整、在沒有infographics的時代能畫成這樣…. 但太可惜,才華用錯地方。

 

又有一個小故事,這個金燈台屬於維也納猶太人Berger兄弟,德國在1939年9月1號傾入波蘭後,維也納猶太人被抓到 Nisko Am San去,包含他們兩兄弟。這是他們隔年4月回來時帶回來的金燈台(每年猶太人過光明節時都會有的道具)。一年後他們又被遣送到波蘭,遺憾就此往生。

 

三樓展覽就停在大屠殺這邊,與一樓展覽重疊,因為歷史這個點將猶太人的心狠狠撕裂,這就是猶太人最大的痛點,很多傷至今無法恢復。我無法理解網路上為什麼會有人說:「猶太人,你們已經得到巴勒斯坦,大屠殺也過很久了,GET OVER!」,好像這些由人蓄意造成的苦難都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好像現在以色列面臨的戰爭都是活該。甚至還有人說猶太人是虛構的民族?!我只能說,希望有天我們都能夠一起更理解這個民族。

還沒寫完呢!還有四樓可以看!

 

四樓展區:猶太文物

四樓展示出會堂、禱告場所、猶太學校和家庭所搜集出來大量的猶太物件,有些來自歷史上曾是奧匈帝國的城市,有些來自大屠殺後的新移民,有些甚至是從耶路撒冷帶到維也納的物件,非常豐富與多元!

相較於前面三個樓層,這層的主題可是輕鬆許多啊!

左上是19世紀維也納第一間猶太會堂City Temple的物品 (妥拉胸牌和燈),中上是1858年成立的Leopoldstadl Temple猶太會堂物品(割禮用具、妥拉胸牌和燈),右上是拐杖,左下是指妥拉的手yad,中下是我覺得很有趣的拉比公仔?右下是割禮用具近照

 

錫安之夢就是赫茲爾點起的,我挺意外看到這麼多以他的肖像為主題的藝術品… 右中和右下角像存錢筒的是捐款箱,當時全世界的猶太人都在集資買鄂圖曼土耳其統治之下叫「巴勒斯坦」的地。

 

這些是移民到維也納的猶太人所帶來的物件,挺有趣的。左上是波希米亞猶太人逾越節盤(seder),中間也是波希米亞猶太人的光明節燈台,右上是匈牙利的….我也不知道耶?左下來自波蘭加利西亞(Galicia)猶太人,下中來自布哈拉猶太人,右下是斯洛伐克。

 

有興趣的可以去博物館慢慢看!

 

旅遊攻略

1.不要小看這間維也納猶太博物館,至少安排3小時吧!

2.博物館內禁止攜帶大背包、食物、雨傘,使用置物櫃好像要收費,只放雨傘在傘架的話不用錢

3.餐廳有商業午餐耶!我覺得氣氛很好,價錢也滿便宜的,7.5歐一道菜+湯,真的可以考慮。餐廳跟博物館是分開的,所以不用買票也能進去。(菜單在這裡)

Leave a Reply